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2-11-04
標準簡介
本標準規定了鋼筋連接用灌漿套筒(以下簡稱灌漿套筒)的術語和定義、分類、型號及標記、要求、試驗方法、檢驗規則、標志、包裝、運輸和貯存。本標準適用于鋼筋混凝土結構中直徑 12mm~40mm 的 500MPa 級及以下熱軋帶肋鋼筋和余熱處理鋼筋連接用灌漿套筒。前言
本標準按照GB/T 1.1-2009給出的規則起草。本標準是對JG/T 398-2012《鋼筋連接用灌漿套筒》的修訂,本標準與JG/T 398-2012相比主要技術內容變化如下:——修改、補充了相關術語(見第3章);——修改了產品分類、型式和標記,增加了三種灌漿套筒結構,并補充了相關示意圖(見第4章);——增加了灌漿套筒設計抗拉承載力和屈服承載力的規定(見5.1.1)——修改了灌漿連接端長度的要求(見5.1.3);——修改了灌漿套筒剪力槽的性能要求(見5.1.4)——補充了灌漿套筒新加工方式的壁厚要求(見5.1.5);——補充了灌漿套筒*小內徑與被連接鋼筋的公稱直徑的差值要求(見5.1.7);——增加了對分體式灌漿套筒的分體連接部分的強度要求(見5.1.8):——增加了灌漿套筒螺紋副的旋緊力矩規定(見5.1.9);——補充了灌漿套筒材料性能要求(見5.2)——修改了灌漿套筒的尺寸偏差(見5.3);——增加了滾壓灌漿套筒內外表面的要求(見5.4.4);——補充了灌漿套筒力學性能要求,增加了對鋼筋灌漿連接接頭的抗拉強度和變形性能要求(見5.5.1、5.5.2)——增加了灌漿套筒的疲勞性能要求(見5.5.3)——增加了對灌漿套筒生產的相關要求,對質量控制、在制品檢驗和可追溯性都進行了相應要求(見5.6)——修改了灌漿套筒材料性能試驗時取樣的相關要求(見6.1);——增加了灌漿套筒力學性能試驗方法,包括灌漿套筒力學性能、型式檢驗、疲勞性能(見6.2.2)——補充了檢驗規則,增加了灌漿套筒外觀、標記、外形尺寸檢驗項目表(見第7章);——增加了接頭試件的型式檢驗報告表格樣式(見附錄A);——修改了灌漿套筒產品合格證表格(見附錄B);——修改了灌漿套筒產品質量證明書樣式(見附錄C)。本標準由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標準定額研究所提出。本標準由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建筑結構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歸口。本標準起草單位: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廣西建工集團第二建筑工程有限責任公司、北京市建筑工程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中冶建筑研究總院有限公司、北京預制建筑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國建筑股份有限公司、浙江省建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中建二局第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廊坊凱博建設機械科技有限公司、浙江寶業現代建筑工業化制造有限公司、柳州歐維姆機械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現代營造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思達建茂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沈陽建筑大學工廠、沈陽寶力德科技有限公司、建研建碩(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上海鼎銳鋼筋工程技術有限公司、浙江捷城建筑科技有限公司、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鋼筋及預應力機械分會、西藏自治區建筑工程抗震辦公室、重慶奇甫機械有限責任公司、中建機械洛陽有限公司、萊蕪市火圣鋼管有限公司、保定森源建筑機械有限責任公司、武漢四方圓機械設備有限公司、中機中聯工程有限公司、上海利物寶建筑科技有限公司、重慶建工第九建設有限公司、玉環吉發工程機械有限公司、廊坊預則立建筑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本標準主要起草人:劉子金、翟小東、葉彤、李大寧、錢冠龍、蔣勤儉、郭海山、高迪、金睿、安雄寶、肖飛、余亞超、蘇強、凌榮超、谷明旺、郝志強、李頌華、鄭勇、王曉鋒、吳曉星、賴志勇、王衛堅、張永津、鐘文海、常衛華、王明揚、李志遠、陳兆華、李洪明、方軍、向淵明、鐘和平、李檢保、于海祥、程揚發、高振華。本標準所代替標準的歷次版本發布情況為:——JG/T 398-2012。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