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宋檢 時間:2022-11-17 來源:互聯網
近十年來,我國奶產品質量安全飽受詬病,許多消費者將目光投向了進口奶粉和進口液態奶。但是,進口乳制品質量究竟幾何?我國奶產品真的就比不上“洋貨”嗎?
本月,我國首部聚焦奶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領域的研究報告——《中國奶產品質量安全研究報告(2015年度)》(以下簡稱《報告》)正式出版發行。該《報告》在全國50余家風險評估與質檢單位評估數據的基礎上進行了研究,深入分析了當前我國生鮮乳的質量安全風險狀況。
時值“3·15”國際消費者權益日,《報告》的編著團隊——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奶產品質量與風險評估創新團隊(以下簡稱“奶業創新團隊”)接受了《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對該《報告》研究成果和我國奶產品質量安全等問題進行了詳細解讀。
奶產品質量為歷史*好水平
《報告》指出,2013年到2015年連續三年的風險評估研究結果表明,我國奶產品質量安全風險完全處于受控范圍內,奶產品質量為歷史*好水平。
《中國科學報》記者從奶業創新團隊了解到,該結論基于三類維度的研究得出,分別是與國內其他食品比較、與國際奶產品比較和對生鮮乳質量安全參數的研究。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15年國家食品安全監督抽檢中合格食品166769批次,不合格食品5541批次,合格率96.8%,不合格率3.2%。奶制品中合格產品9306批次,不合格產品44批次,合格率99.5%,不合格率0.5%。
“很明顯,我國奶制品的不合格比例遠低于整個食品行業的不合格比例。我國奶制品是名副其實的安全食品。”《報告》指出。
與此同時,國際奶產品的安全情況又是如何?
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副研究員鄭楠介紹,在歐盟官方的食品與飼料快速預警系統(RASFF)2013年年度報告中,食品不合格通報3137起,其中奶產品相關43起,占1.4%;2014年年度報告中,食品不合格通報3097起,其中奶產品相關66起,占2.1%。而2015年,我國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發布報告顯示,我國不合格食品5541批次,其中不合格奶產品44批次,不合格奶產品僅占不合格食品的0.8%。
換言之,即使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當前我國奶產品安全整體上也已經達到很高水平。
此外,奶業創新團隊還對違禁添加物如三聚氰胺、黃曲霉毒素M1、獸藥殘留、體細胞數等生鮮乳關鍵風險點開展了評估。“很多人認為國產奶制品消費不振,主要是因為生鮮乳質量安全狀況不好,但這僅是一種猜測或者疑問,并沒有任何依據。”趙圣國表示,團隊采樣并驗證分析了3000余批次樣品,首次對我國生鮮乳的質量安全狀況進行了科學、客觀的系統風險評估。
值得一提的是,《報告》專門針對生鮮乳中的體細胞數展開了研究,填補了我國在這方面的數據空白。
在國際上,生鮮乳中體細胞數高低是判斷養殖場奶牛乳房炎和獸藥殘留狀況的重要指標。據記者了解,美國限量標準是每毫升生鮮乳中不超過75萬個;歐盟限量標準則更嚴,要求不超過40萬個。
《報告》所究表明,我國生鮮乳體細胞數平均值是每毫升51.3萬個,已低于美國的限量標準。而且從近三年的趨勢來看,體細胞數平均值逐年顯著下降。奶業創新團隊認為,這表明,我國奶牛養殖方式近年來已經發生了根本變化。
進口液態奶質量也有風險
這兩年,以前只有在少數進口超市才見得到的進口牛奶,已逐漸成為各大電商和普通超市的貨架新寵。進駐我國的進口牛奶品牌從早期的不到10個發展到現在的五六十個,某進口品牌的天貓官方旗艦店甚至創下過18分鐘突破100萬箱的驚人銷量。
但根據《報告》的研究成果,進口液態奶在質量安全和營養健康方面的一些參數,與國產液態奶相比并不占據優勢。
例如黃曲霉毒素M1、獸藥殘留、重金屬鉛等風險因子,參與評估的國產奶和進口奶之間均無顯著差異,含量都未超過歐盟的限定標準。但進口常溫奶中的糠氨酸含量卻顯著高于國產品牌。
所謂糠氨酸,就是牛奶加工過程中出現的一種副產物,熱加工程度越強,糠氨酸含量越高。在國際上,糠氨酸含量是反映牛奶熱加工程度的一個敏感指標。糠氨酸含量過高,表明牛奶中乳球蛋白等生物活性物質損失嚴重,消費者喝到的就不是優質牛奶。此外,糠氨酸本身的潛在致癌風險也需要進一步評估。
《報告》的研究結果表明,112批次國產UHT滅菌奶中糠氨酸的平均值為196.1 mg/100g蛋白質,46批次進口UHT滅菌奶中糠氨酸的平均值為227.0 mg/100g蛋白質,進口奶中的糠氨酸數值顯著高于國產品牌。
之所以會出現上述情況,鄭楠介紹,主要是由于進口液態奶的熱加工程度較高。“進口奶通常需要長時間、長距離的運輸,所以對保質期要求很高,通常市售的進口奶保質期都在一年左右。而延長保質期的主要手段就是采用超高溫滅菌。”
記者了解到,在熱處理條件下,乳蛋白質的氨基與乳糖的羰基發生化學反應生成糠氨酸。當殺菌溫度達到135℃~150℃時,不僅奶制品中的糠氨酸含量會大幅增高,維生素C、維生素B、可溶性鈣、活性蛋白質和功能性脂肪酸的破壞也顯著增多,嚴重影響奶制品的營養價值。
乳制品上應標識原料奶等級
《報告》顯示,2008年至2015年,我國奶制品加工量和消費量年均遞增率均在6.0%以上,遠高于生鮮乳產量年均遞增0.8%的速度,主要原因就是奶制品進口量增加,為加工業提供了額外的原料。
這意味著,在面臨國際奶制品的低價競爭時,國產奶源容易失去主動權。
“中國奶業不能淪為第二個大豆產業。”國家乳制品質量檢驗中心主任姜毓君認為,奶業安全也是糧食安全的一部分。如果奶源完全依靠進口,那么我國奶業將會陷入被動發展的局面,更談不上消費保障。
如何振興中國奶業?中國農科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研究員王加啟建議,實施“優質乳”工程,在每一盒乳制品包裝上明確標識原料奶的質量等級和加工參數,“消費者只要拿到這盒乳制品,就能一目了然其質量狀況和加工程度,真正做到明白消費、安全消費、有信心消費,這是提升國產乳制品消費信心的根本途徑”。
王加啟認為,“優質乳工程”天然地、徹底地把原料奶的質量等級、乳品加工與消費者直接聯系在一起。消費者需要優質乳制品,優質乳制品需要優質原料奶,優質原料奶需要規范化養殖技術,規范化養殖技術需要合理的成本投入并得到回報。這樣,奶業鏈中的消費、加工、養殖等不同環節就從原來的斷裂狀態改變成為一個有機整體,從根本上解決了長期以來整個產業鏈利益分配失衡的難題。
據王加啟介紹,“優質乳工程”包括三個主要內容,一是創建優質乳標識制度,并依法運用和監管;二是推動奶牛養殖技術升級,以保障優質原料奶的穩定生產、供給;三是全面實施乳制品加工工藝標準化監管,徹底消除企業隨意改變工藝的亂象,確保為消費者提供營養豐富、安全可靠的優質乳制品。
“目前,優質乳的評價標準正在研究制訂當中。”王加啟表示。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