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宋檢 時間:2022-11-18 來源:互聯網
媒體曝光后,迫于輿論壓力,對校園周邊違規排污企業的整治才能步入“快車道”。這樣的補救、追責,會不會來得有些遲了呢?
*近,校園周邊環境污染問題牽動公眾神經。在浙江紹興,一篇小學三年級學生的習作《請還我們一口新鮮的空氣》在網絡熱傳,引起當地政府注意,環保部門通過調查取證發現兩家疑似排放異味氣體的企業,當夜予以停產整頓。
相比常州毒地事件,紹興市的做法讓人眼前一亮:停產整頓排污企業,排查學校周邊一公里范圍內的企業,成立聯合驗收小組,并邀請學校、村民共同參加……一系列處置行動稱得上迅速有力。積*主動回應民眾質疑的態度,也為政府危機公關提供了樣本。在對排污企業的雷霆行動之下,事件的結局也令人欣慰:學校周邊氣味已經基本消除。
不過,仔細分析污染事件的前因后果不難察覺,這種“事后補救式”的處理多少還是有些缺憾。通過孩子稚嫩的筆觸可知,涉事企業的廢氣排放不是*近才出現的,可能已經持續了一段時間,那么當地環保部門為何沒能及時發現,**時間予以治理?假如這篇抱怨環境污染的小學生作文沒有通過網絡曝光,引發眾多網友圍觀,試問孩子們還要在難聞氣味的包圍中忍受多久?
類似的追問,恐怕是一些地方政府不愿面對的。每一起校園污染事件背后,幾乎都能看到監管上的漏洞。相關部門或是沒有繃緊校園環境安全的這根弦,缺乏主動作為的意識,或是出于經濟利益的考量,干脆對企業的違規排污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抱著不出事就萬事大吉的僥幸心理。而政府的治污行動大多又遵循著這樣的模式:媒體曝光后,迫于輿論壓力,對校園周邊違規排污企業的整頓才能步入“快車道”。只是,環境污染對孩子健康的損害可能已是既成事實,這樣的補救、追責,會不會來得有些遲了呢?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存在環境污染問題的企業、工廠藏匿在學校周邊,是今后地方政府不得不面對的嚴峻現實。光靠“運動式”查處,顯然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事實證明,事前預防遠勝于事后被動的整治。采取積*的行動防患于未然,把污染的風險降到*低,是相關部門治理污染時應遵循的理念。當務之急是建立一整套完善的污染排查機制,尤其對臨近學校存在污染可能的企業,要進行密切的跟蹤監測,秉著公開透明的原則,將監測數據及時向社會公布,保障學生和家長的知情權。值得注意的是,以往對校園周邊環境污染的處理結果往往針對的是對排污企業的處罰,少見對主管的政府官員嚴厲問責的,建立嚴格的責任倒逼機制或許是提高相關部門監管效率的肯綮。
事實上,一些發達國家已積累了比較成熟的防范校園安全風險的經驗。在英國,一些學校也與工廠毗鄰而居,但當地會提前制定遏制污染的方案,比如校舍會用特殊的通風系統過濾空氣;離校園不遠處設有空氣監測站,隨時監控數據,并邀請第三方機構進行進一步檢測。在日本,政府制定了《學校環境衛生基準》,對教室通風、水質安全、老鼠害蟲防治、噪音等都有詳細明確的規定,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光是學生的飲用水一項,都要經過每周、每半年不同指標的監測,以確保水質安全。這種落實到細節、不怕折騰的治理思路或許能為我們提供有益借鑒。
學生的生命健康容不得絲毫馬虎。及時掃清學校周圍的“定時炸彈”,為校園環境安全撐起保護傘,應當成為政府莊重的承諾和扎實的行動,別等著學生用“鼻子”來問責。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