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lfb 時間:2022-11-18 來源:互聯網
1 適用范圍
本標準規定了核動力廠發生核事故時,場外輻射環境應急監測的范圍、布點、內容、樣品采集與管理、質量保證的技術要求。
本標準適用于核動力廠發生核事故時場外應急組織實施的場外環境應急監測,其他核設施發生核事故時的場外環境應急監測可參照執行。
2 規范性引用文件
本標準內容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條款。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適用于本標準。
GB 18871電離輻射防護與輻射源安全基本標準
GB/T 14583 環境地表γ輻射劑量率測定規范
HJ/T 61 輻射環境監測技術規范
HJ 1009 輻射環境空氣自動監測站運行技術規范
3 術語和定義
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標準。
3.1 應急響應(行動)emergency response(action)
為控制或者減輕核事故或者輻射應急狀態的后果而采取的緊急行動。
3.2 應急監測 emergency monitoring
在本標準文本中的應急監測是指核動力廠發生核事故時所實施的場外輻射環境監測。
3.3 操作干預水平 operational intervention level,OIL
一組可測量的、環境或食物樣品中放射性核素水平或γ輻射水平值,與通用干預水平相對應。
3.4 早期階段監測 early phase monitoring
預計放射性物質即將釋放或者放射性物質已經開始釋放至不再釋放階段所進行的場外輻射環境監測活動,該階段可分為釋放前和開始釋放兩種情況。
3.5 中期階段監測 intermediate phase monitoring
放射性物質釋放已經停止至大部分放射性物質已經沉降,完成或者正在實施避免居民額外照射的防護行為階段所進行的場外輻射環境監測活動。
3.6 后期階段監測 late phase monitoring
事故后恢復階段的場外輻射環境監測活動。
3.7 輻射環境空氣自動監測站 automatic environmental radiation monitoring and air sampling station
用于環境γ輻射自動監測與空氣樣品自動采樣的固定站點,簡稱“固定式自動站”。
3.8 投放式輻射環境自動監測裝置 portable environmental radiation automatic monitoring unit
用于環境γ輻射自動監測,可自供電、能快速投放至現場進行組網監測的裝置,簡稱“投放式自動裝置”。
4 目的和原則
4.1目的
實施應急監測的主要目的是保障公眾健康和輻射環境安全,為事故的判斷和應急決策提供數據;提供決定實施緊急防護行動所需的監測數據;為開展環境影響及劑量評價提供關鍵數據;向公眾提供輻射環境狀況監測數據。
4.2 原則
4.2.1 分級響應。應根據不同的核事故應急狀態(廠房應急、場區應急和場外應急)確定應急監測的范圍、監測項目和投入力量等內容,隨著核事故應急狀態的提升而逐級加強應急監測工作。
4.2.2 近密遠疏。應按照距核事故發生地半徑近密遠疏合理布點,并在主導風向下風向敏感區域加密布點。
4.2.3 快速響應。應急監測應盡可能做到快速響應,盡快獲得監測結果。
4.2.4 重點優先。應按照不同階段的監測重點配置應急監測資源,優先實施事故發生地臨近地區可能受影響的居民生活區域操作干預水平(OIL)的監測項目。
4.2.5 持續監測。應急監測應持續提供特定空間內的監測數據。
4.2.6 數據可靠。應采取有效的質量保證措施,保證監測數據的準確性和可靠性。
4.2.7 綜合分析。應充分利用事故前監督性監測和質量監測積累的輻射環境現狀監測數據、核動力廠核事故放射性物質釋放情況、氣象條件以及核事故后果預測評價結果,進行應急監測方案設計和結果分析。
5 應急監測響應5.1 廠房應急狀態下的監測5.1.1 應急監測人員做好應急待命,確保各類應急監測裝備及輔助設備、物資隨時可用。密切關注核動力廠周圍固定式自動站的環境監測數據。根據事故情況,密切關注流出物在線監測數據,如有流出物 向環境排放,應開展流出物排放的取樣和測量。5.2 場區應急狀態下的監測5.2.1 30km 范圍內固定式自動站轉入應急運行狀態,每分鐘獲取一個γ輻射水平值。5.2.2 10km 范圍內開始車載巡測,并進行大氣采樣分析,如有必要參照表 1、表 2 開展監測。做好在更大范圍內開展監測的準備。5.3 場外應急狀態下的監測5.3.1 繼續實施 5.2 場區應急時的監測,根據布點原則和釋放情況確定監測范圍,并根據需要布設投放式自動裝置。5.3.2 根據不同階段的監測方案進行應急監測工作。5.4 應急監測實施過程中,應做好應急監測人員的防護(見附錄 A)。6 應急狀態下的監測范圍和布點原則 應根據前述第 4 章、第 5 章的要求,確定不同應急狀態下的監測范圍和監測布點。場外應急狀態下按下述要求實施。場區應急和廠房應急狀態下,應根據事故潛在影響,進行簡化和縮小。6.1 應急監測范圍6.1.1 原則上,在早期階段,陸地重點監測范圍為 30km,根據放射性污染情況,監測范圍可逐步擴大至 50km;對熱功率≥1000MW 的反應堆嚴重事故引起的大量放射性釋放,監測范圍可能需要擴展至 80km甚至更遠距離。6.1.2 如發生海洋放射性污染,在早期階段,海上重點監測范圍為 5km,根據放射性污染情況,監測半徑可逐步擴大至 30km;對熱功率≥1000MW 的反應堆嚴重事故引起的大量放射性釋放的情況,應根據實際情況重點關注沿岸海域監測,中、后期階段的監測范圍考慮擴展至可能受污染的更遠海域。6.1.3 實際應急監測范圍應根據監測數據、核動力廠核事故放射性物質釋放情況、氣象條件以及核事故后果預測評價結果進行調整。
6.2 應急監測布點原則
6.2.1 環境γ輻射水平
a)原則上,30km 范圍內按 16 個方位劃定的每個陸地扇區至少布設一個γ輻射連續自動監測點, 并應在 10km 范圍內主導風向的下風向、居民密集區適當增加布點。在釋放前,可根據核事故后果預測評價在下風向預計會產生撤離和隱蔽的高輻射水平地區,預先補充布設投放式自動裝置。發生放射性物 質釋放后,根據核動力廠核事故放射性物質釋放情況、氣象條件以及核事故后果預測評價結果,在擬實 施或者已經實施撤離或隱蔽的下風向和側風向區域補充投放式自動裝置,至少使該陸地扇區 10km,(10~20)km,(20~30)km 范圍均有γ輻射連續自動監測點。
b)在(30~50)km 范圍內,原則上縣級以上城市均應布設一個γ輻射連續自動監測站,在沒有固定式自動站時,條件允許時采用投放式自動裝置補充。
c)在(50~80)km 范圍內,原則上地級以上城市均應布設一個γ輻射連續自動監測站,在沒有固定式自動站時,必要及條件允許時,采用投放式自動裝置補充,也可采用人工、車載巡測的手段實施機動監測布點;在該范圍根據監測數據,核動力廠核事故放射性物質釋放情況、氣象條件以及核事故后果 預測評價結果,自然和社會環境狀況,經綜合研判可適當減少γ輻射測量的點位和頻次。
d)原則上應及時獲取 300km 范圍內的地市級以上城市固定式自動站的環境監測數據。
e)核安全監管部門的監督性監測方案中設定的監測點位均應作為應急監測點,除非出現不可實施的情況,如路況、氣候和γ輻射水平等使人工測量不可實施。
f)不應改變已確定的γ輻射測量點位或者巡測路線,除非出現不可實施的情況,如路況、氣候和γ輻射水平等使人工測量不可實施。考慮可能存在的放射性煙羽擴散方向的改變,可根據實際情況適當 調整巡測路線。
g)居民已經撤離的區域,在早期階段取消γ輻射人工測量點位。
h)γ輻射測量點應盡量選擇在露天開闊地面,即原則上應滿足 GB/T 14583 監測技術要求;如無法滿足要求,應在報告數據的同時描述測量點的環境特征。
i)0km 范圍內的海域方向,有人居住的海島、放射性煙羽擴散方向或敏感區域,應實施γ輻射水平監測。
6.2.2大氣及沉降物
a)在廠區邊界處、廠外煙羽大濃度落地點處、半徑 10km 范圍內的居民區或者敏感區域設置 3~5個點位,進行氣溶膠、氣態碘等監測;在主導風向下風向,設置沉降物采集點。
b)根據應急響應的需要,在認為有必要的地區進行監測。
6.2.3土壤、地表水和陸生生物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