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宋檢 時間:2022-11-23 來源:互聯網
污水處理廠是改善流域水環境質量的基礎性設施,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降低運營成本理應從提高污水處理技術、強化運營管理上下工夫。然而,目前在國內有些地方的個別污水處理廠卻心存僥幸,妄圖在自動監測設備上動手腳,擾亂自動監測設備正常運行,*終逃不過環境執法人員的“法眼”。
*近,山東省環保廳便查處了巨野縣三達水務有限公司、日照城市排水有限責任公司兩起監測數據弄虛作假案件。截至目前,兩家作假企業均被處以10萬元罰款,案件已移交公安機關處理,兩名負責人被行政拘留。
據了解,山東省環境信息與監控中心通過自動在線監控系統發現,菏澤市鄆巨河于樓斷面氨氮超標,5月11日12時顯示氨氮濃度達到3mg/L,5月13日、14日氨氮濃度也均大于2mg/L的標準值。山東省環境信息與監控中心立即將于樓斷面與周邊重點污染源進行關聯分析,發現這一斷面主要納污企業為巨野縣三達水務有限公司,但其公司氨氮自動監測數據偏低,隨即展開調查,確認企業擅自修改設備參數。日照城市排水有限責任公司亦然。
數據質量是環境監測的生命線
據山東省環保廳環境監測有關人士介紹,山東省環保廳在強化環境監管的基礎上,圍繞以技術創新反制技術造假,創新研發了自動監測設備動態管控系統,實現自動監測設備技術參數、運行狀態和監測數據的“三同時”監控,能夠對自動監測設備技術參數、運行狀態異常情況進行判別,對異常狀態時的監測數據進行標識,做到異常狀態自動報警。
環境監測是環保工作的基礎,數據質量是環境監測的生命線。監測數據弄虛作假影響環境決策和管理,誤導社會公眾,是嚴重的環境違法行為。近年來,山東省堅持對數據造假零容忍,采取“快、準、細、狠”獨立調查、技術創新反制技術造假等檢查措施,對造假案件一律實施頂格處罰并移交公安機關、一律經媒體曝光等處罰措施。
新環保法實施后,對環境監測數據造假提出了更為嚴厲、明確的處罰措施,用法律來強化數據的真實性。然而,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共發現2658家污染源自動監控設施存在不正常運行、超標排放、弄虛作假等問題。環境數據造假屢禁不止的根源是造假成本低、收益大。某省專門負責監管的領導曾指出,企業環境數據造假的成本不過80元—100元,卻可以節省幾十萬元的環境處理成本,差距巨大,部分企業往往就會鋌而走險。正因如此,為掩蓋超標排放等問題,環境數據造假也一直被業內稱為“潛規則”。
環境在線監測數據,既是企業排放的真實記錄,也是環保部門執法履職的根本依據。早些年,環境數據監測技術條件十分簡陋,不少基層執法人員只能靠眼看、手摸、鼻子嗅。如需儀器檢測,只能抽樣送省市機關。科技進步讓環保部門對企業排放情況能夠實現“在線監測”,哪怕遠在千里之外,執法人員也能對企業排放情況了如指掌。這對企業來說,起到了一定的威懾作用。
遺憾的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一些無良企業竟打起歪主意,肆意將在線監測儀器設備致瞎致啞,使其成了擺設。然后,編造虛假數據欺騙執法部門,以應付檢查。福建省已查到的造假方式包括破壞采樣管路,人為配制樣品或對樣品進行稀釋;規避儀器采樣時段,致使監控采樣時總是排放達標廢水;故意閑置、不正常運行自動監控裝置;篡改儀器參數、改變數據修正值等。
絕不能讓環境監測數據造假者逍遙法外
環境監測數據造假,不僅直接誤導環境管理決策,而且嚴重損害環保部門和政府公信力。有觀點認為,鏟除環保數據造假的毒瘤,理應窮追猛打,讓法律長出“鋼牙利齒”,“咬斷”已經形成的利益鏈條。業內人士建議,要保證環境監測數據的真實性,環保部門還要把工夫用到企業身上,從環保數據的源頭抓起。對環境監測數據弄虛作假的違法行為,加大、加重對企業的罰款,追究法律責任。對于社會環境監測機構及運維企業參與環境監測數據造假的,除追究連帶責任和法律責任外,也要將相關機構及人員列入黑名單,禁止其參與環境監測服務或政府委托項目,提高違法成本,樹起不敢、不愿、不想造假的法律紅線。
除了增強法律層面的問責力度,另有觀點認為,還要擴大環境監測的參與度,讓新聞媒體和社會公眾對環保監測進行全程監督,讓環境監測數據造假行為面臨更多障礙。推行“陽光排污口”行動,即將企業排污口置于公眾監督之下,人人都可隨時檢測,同時還要鼓勵公眾對企業數據舉報、質疑、排查,形成強大的社會監督力量。
實際上對于生態環境的改變,人民群眾很難有認同感。之所以在線監測數據造假屢禁不止,弄虛作假早就成為業內潛規則,正是源于其違法成本低,得大于失。既如此,要遏制造假趨勢,顯然有必要加重處罰和打擊力度,要讓數據造假企業得不償失,甚至要讓他們“賠了夫人又折兵”,唯有如此,方能讓這些企業持守敬畏之心,規規矩矩做事。
筆者認為,各地可依據2015年12月環保部印發的《環境監測數據弄虛作假行為判定及處理辦法》,出臺處罰細則。今年6月2日,山西正式實施《環境監測數據弄虛作假行為判定及處理實施細則》,不僅明確了17種篡改監測數據、14種偽造監測數據行為的認定及懲處規定,且特別強調對黨政領導干部、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篡改、偽造或指使篡改、偽造監測數據的,由負責調查的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提出建議,移送有關部門予以處理。除了對數據造假企業予以經濟和行政處罰外,還將同步移送公安機關對相關責任人實施行政拘留。
基于此,筆者以為,同時還應當對那些無良企業建立失信黑名單。一旦進入黑名單,不僅會影響企業的環境信用評價,且直接與企業的信貸、采購、上市等掛鉤,實施綜合性懲罰。尤其關鍵的是,在各地環保執法上劃省級統管之前,要堅決頂住地方保護主義的壓力,依法對數據造假企業予以打擊和制裁,真正做到發現一起嚴懲一起,絕不能讓造假者逍遙法外。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