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宋檢 時間:2022-11-23 來源:互聯網
8月28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二次會議初次審議環境保護稅法草案,草案擬將現行的污染物排污費制度改為環境保護稅制度。
雖然在環保稅前,我國執行的污染物排污費制度引發了諸如地方政府部門干預過多等諸多問題,但此次草案的公布仍引起了廣泛的爭論,包括草案對機動車、船舶和航空器等流動污染源的排放實行免稅是否合理,稅額標準高于原有的排污費是否將加大企業的負擔以及為何沒有將二氧化碳排放納入征收范圍等。
作為對原排污費的“費改稅”延伸,草案究竟意義幾何,是否是換湯不換藥,一切似乎還沒有明確答案。
端掉地方保護主義
毋庸置疑的是,現行的排污費制度在解決污染問題的同時,也帶來了相當多難以遏制的現象。
雖然我國已頒布《排污費征收使用管理條例》,但很多地方政府出于地方保護主義原因,能真正做到按條例辦事的并不多,特別是一些依賴征收排污費來增收的地方政府。
為此,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常紀文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未來一旦可以由稅務部門來征收環保稅稅款,且環保部門配合,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排污費制度帶來的如執法剛性不足等諸多隱患。
“這是因為一旦改為稅收體制,地方政府就不能隨便‘拍腦袋’想減免就減免,想增收就增收。”常紀文認為這將側面對我國節能減排任務產生有利影響。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經濟法研究室副主任劉洪巖也認為,今后“費改稅”可以實現兩個具體的功能:一是從根本上改變原有的執法亂現狀,從此變成有法可依,對于地方政府來說有相當的約束作用;二是可以實現一定的市場公平競爭,不僅不是加重企業負擔,反而會規范整個市場。
由于征稅可以做到一視同仁,劉洪巖表示,這就避免了排污費在操作上產生的一些地方政府的靈活性過大。“他們可以根據自身和企業的關系好壞來決定征收標準,而這無形中造成某些企業的負擔過大。”所以他認為對于相當部分企業來說,征收排污費所需承擔的負擔并不一定比征收環保稅要輕。
目的是清潔生產
誠然,要想讓此次草案不再只是排污費的另一個翻版,或只是法制化了,還需要進一步明確此次環保稅的征收意義。
為此,劉洪巖認為,如果此次征稅能夠促使更多企業提高自身的清潔生產能力,并將其視為產業升級的動力,將能夠讓企業更好地承擔起社會責任,而不只是一種負擔。
“總的來說中國近幾年的經濟下行壓力是巨大的,而稅收方面按照世界水平來講也算指數比較高,對企業減負的確會造成壓力。”但另一方面劉洪巖也不否認,如果能夠通過征稅達到清潔生產的目的,這才是稅收的意義。他表示在北京、上海以及武漢等地排污費早已提高,而如果此次環保稅的稅額高于原有排污費,是可以有效遏制污染物的排放的。
對于二氧化碳之所以沒有納入此次征稅范圍,常紀文告訴記者,環保稅法草案是針對于排污行為進行征稅,針對的是行為本身。
劉洪巖認為不只是二氧化碳,包括生態、自然資源等都應該納入到征稅中,他表示現在探討的只是狹義的環境保護稅。
“其實二氧化碳并不屬于污染物,而是環境影響物質。現在我們只是將污染物納入征稅范圍,但從嚴格意義上來說,二氧化碳是應該納入這個范圍。”但劉洪巖也強調,很多國家目前都實行碳稅,我們也應該借鑒別國經驗。
流動污染源存爭論
不可否認的是,如今環保稅草案仍舊存在很多爭論,包括哪些該征,哪些不該征,哪些應該先征收,哪些后征收等,學界以及官方仍持有不同意見。
對于草案“對機動車、船舶和航空器等流動污染源排放的應稅污染物實行免稅”方面,劉洪巖表示,這是一個明顯的缺陷,征收環保稅,其范圍應該是根據不同的排放情形。“應包括水污染、空氣污染、固體廢物以及碳排放等,草案在這方面的確是關注度不足。”
“這次稅法修訂是本著先易后難逐漸展開的。當時也考慮到在征稅過程中,有些問題是很難進行控制的,因為計算起來也比較麻煩。”劉洪巖認為,對航空器等流動污染源的排放未來納入征稅才是合理的,但考慮到中國航空器的碳排放問題和促進產業發展等相關因素,從國情出發考量所以還暫時沒有納入征稅。“另外一個因素是這類事件的征收成本可能過高,而高于稅收額的征收成本也是目前無法實施征稅的重要原因。”
“北京、上海等地是可以考慮征收機動車等流動污染源排放的環保稅的,此外,全國方面也可以考慮征收航空器污染源排放的環保稅。”為此常紀文舉例,一架飛機相當于幾百輛汽車的排放量,今后還會有更多家用小飛機出現。他認為,對航空器和機動車等是否征收環保稅應該授權國務院來做進一步決定。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