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宋檢 時間:2022-11-29 來源:互聯網
【大熊貓是一種典型的候獸,只不過不像候鳥那樣南北遷徙,而是高下移動罷了。這在它們的同類中是很罕見的,因為溫帶的熊類一般都是進洞冬眠過冬的?!?p>
憨態可掬、頑皮可愛的大熊貓是我國的“國寶”,是世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旗艦物種,珍貴的世界自然遺產。2006年7月12日四川大熊貓棲息地被列入聯合國《世界自然遺產名錄》。
大熊貓有許多俗名:《書經》稱“貔”(pí);《毛詩》稱“白羆”(pí);《峨眉山志》稱“貔貅”;《獣經》稱“貉”;李時珍《本草綱目》中稱“貘”(mò)。大熊貓還有許多地方名稱,例如,藏族稱為“杜洞尕(gǎ)”;彝族叫“峨曲”等等。在古代,大熊貓還是一種祥瑞獸,因為人們認為它具有鎮宅、驅邪和保平安的作用。也許是因為它的名字“貔貅”與“辟邪”大體諧音。
大熊貓是世界自然基金會的形象大使,也是我國的對外友好大使,曾經作為國禮贈送給許多國家和地區,也曾作為使者到全球五大洲巡展;曾進行過多次世界合作研究;以及曾入選第十一屆亞運會,2008年夏季奧運會的吉祥物(福娃中的晶晶)等。大熊貓每到之處都深受當地各國人民和兒童的熱烈歡迎。
曾是熱帶獸 現居寒溫帶
大熊貓的歷史源遠流長。始熊大約誕生在800萬年以前。后歷經小種熊貓,巴氏熊貓,*后發展到現今的現代大熊貓。
大約距今100萬年左右,青藏高原再次隆起,當時的巴氏熊貓開始大規模向東部廣泛擴散。我國東部北起北京,南迄海南,有幾百處都發現過大熊貓化石,其中以廣東曲江出土*多,共2000多塊,足可組裝4~5只大熊貓。和大熊貓化石同時出土的常有劍齒象、中國犀和水牛等動物化石,所以大熊貓歷史上很長一段時間曾是熱帶獸。此時是大熊貓發展歷史中的鼎盛期。但自此開始便逐漸衰落,一直到清代末為止,與現今大熊貓分布區緊鄰的山西、河南、湖北、貴州、云南等地大熊貓*后絕跡。目前大熊貓僅分布于陜、甘、川三省,包括秦嶺、岷山、邛崍山、大小相嶺及涼山等若干被分隔的原始森林中,總面積約25000平方千米,種群數量僅1860余只。
其實,大熊貓雖然長相像貓,但在動物學中卻不屬于虎豹一類的貓科,而是屬于熊羆一類的熊科。所以*早的名稱叫“貓熊”(英語譯為Cat Bear),而非熊貓。
但是,據記載,當1944年(另一說是1939年)12月,熊貓首次在重慶北碚的中國西部科學博物館展出時,海報的文字說明采用橫書,為“貓熊”。但當時漢字一般直書,從右往左讀,因此記者們憑習慣將橫書的“貓熊”誤讀成了熊貓,于是“貓熊”就變成了“熊貓”。后來它的通用中文名叫“大熊貓”,自然也就為人們所接受。
大熊貓具體分布在這些山區的1400~3500米海拔高度帶內,屬于亞高山和高山地區。由于受到太平洋夏季風和印度洋夏季風的影響,雨量十分充沛。而且由于高山氣溫低,因此分布區內氣候十分濕潤,甚至云霧繚繞,年平均相對濕度都在80%~85%以上。大熊貓厚厚的毛皮就是對這種陰涼、陰冷氣候的*好適應。
熊類中罕見的候獸
但是,大熊貓分布的山區中,同樣也具有明顯的春夏秋冬四季變化。為了適應這種季節變化,大熊貓會無例外地在當地進行垂直方向的遷徙。例如,秦嶺南坡大熊貓現今只分布在海拔1400~3000米高度帶內。其中3000米的上限是由大熊貓的食性決定的,因為3000米以上不能長大熊貓的食物竹子,1400米的下限是由人類活動范圍決定的,即現今那里農田分布高度上限就是約1400米。
具體說,大致6月中旬到9月上旬,秦嶺大熊貓都在2400~3000米的夏居地松花竹林中活動,因為高山上夏天比較涼爽舒適(大熊貓能適應-10℃~25℃氣溫,*適平均溫度大體在10℃~13℃左右),蚊子等小蟲也少。夏季也正是高山區的竹筍和和嫩竹期。到了冬季,高山過于嚴寒,便下到海拔1400~1900米溫暖的冬居地巴山木竹林活動、進食。1900~2400米中山區大體是大熊貓春秋季活動的區域。
因此大熊貓是一種典型的候獸,只不過不像候鳥那樣南北遷徙,而是高下移動罷了。這在它們的同類中是很罕見的,因為溫帶的熊類一般都是進洞冬眠過冬的。所以大熊貓成為候獸,這完全是由于大熊貓既不能冬眠,又必須適應冬冷夏熱氣候的季節(食物)變化,所被迫造成的。
有趣的是,大熊貓在動物界本是一個傳奇:它的食物幾乎99%是竹子(竹筍、嫩枝、竹葉),屬于食草動物。但是卻有著一副食肉動物的消化道結構,例如腸道很短(一般為身長的5倍,而一般食草動物為15~20倍),腸胃中也沒有能分解和吸收纖維素細菌。這種結構在幾百萬年中竟一直沒有改變。
原來,大熊貓祖先始熊本是食肉動物,只是在后來的歷史演化發展中,為適應自然環境的變遷而開始改變它的食性的。而且由于要適應咀嚼大量竹枝竹葉,臼齒變得特別發達,這也使之與其他食肉類動物完全不同,而和草食性有蹄類動物十分相似。
但是竹子纖維多,而脂肪、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等營養含量低,因此大熊貓需要不斷大量進食,同時也需要盡快把不能消化吸收的木質素和纖維素排出體外。一只體重100公斤的大熊貓,每天要花12~16小時吃大約15~18公斤竹子,才能維持新陳代謝需要的能量平衡。因此,大熊貓一般不進行能量消耗過大的體力活動,于是才顯得行動緩慢、懶洋洋的(當然這也與大熊貓甲狀腺功能低下有關)。其實它也能捕食竹鼠等小動物,但往往在能量收支上得不償失。所以,這也是大熊貓不能在秋季中積累到足夠冬眠中消耗的脂肪,也是不能冬眠的原因所在。
研究還指出,大熊貓的壽命較短,大體在18歲左右以內。這可能和以粗硬竹類為主食,進食時間又長,因此牙齒磨損大有關。而且因為竹類含糖,大熊貓還多齲齒病等,影響咀嚼功能。高齡大熊貓既然進食困難,健康自然大受影響。
不過,竹子雖然“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但是竹子是生物,也有它自己的壽命。一般平均60年開花結籽一次,然后枯萎死亡,一定時間后再復生。大熊貓主食的大面積死亡,常常會導致大熊貓*度饑餓。例如,1974~1983年,岷山和邛崍山兩次大面積的竹子開花死亡,總共造成大約250只大熊貓死亡。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下一篇《肥企盼配方肥登記改革》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