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弱點
**、產品定位不清。保健品啟動市場,一般要有差異化訴求,需要對消費者進行獨特的利益承諾,然而目前市場上很多保健品身份不明,功能不明,以亞健康為訴求點,保健療效范圍太寬,概念模糊,沒有明確的市場定位和特定的消費群體。
第二、賣點分散,宣傳力度弱,功效宣傳含糊。市場推廣沒有與廣告宣傳有效的結合,沒有疊加優勢,另外一部分企業脫離市場,自我認同自我欣賞地選擇賣點。我們來看一個故事:這天,丈夫買來不銹鋼炊具,把鋁制炊具收拾起來。妻子問原因,丈夫說他看到一張報紙上講,鋁制品炊具易使人患老年癡呆癥。可是第二天,丈夫又把鋁制品用上了,把不銹鋼擱置起來,妻子不明白了。丈夫解釋說,報紙上講,不銹鋼里含有鎳,擔憂鎳的成分,易使人致癌,相反鋁制品使人患癡呆癥的概率很低,可以忽略不計,妻子聽后說:“那我們把不銹鋼賣了吧?”丈夫回答道:“不,看看明天報紙上到底怎么講。”盡管這是一則幽默的笑話,但是我們也不妨從側面可以看出目前人們的保健意識已由被動保健(生病后的打針吃藥)轉變為主動保健(提前預防),而廣告早已成為引導消費的不可缺少的部分,并且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但是“虛假宣傳”及重產品輕質量的現象在保健品行業中仍較為常見。
第三、“概念炒作”,故弄玄虛。廣告宣傳中動不動就冒出“納米技術”,“21世紀生物基因工程重大突破”等字眼,暴抬天價,牟取暴利。錯誤的概念炒作等于給品牌或產品披上不合身的外衣,為這樣的概念炒作讓消費者覺得“玄”,沒有科學依據,經不住推敲。筆者認為保健品行業的生產商、經銷商應該清楚概念炒作只是一道溝通市場與品牌的橋梁,雖然概念炒作確實是無形的武器,殺傷力也很大,但是,概念是屬于流行的東西,其可以為品牌打天下,但其無法去保天下。保天下靠的是產品、質量、管理。
第四、價格離譜,盲目跟風。據調查一般的益智類保健品零售價大都在40-100元之間,而在北京市場上有一種產品,15天服用為一周期,則需1960元,如此昂貴的消費讓人如何承擔?并且每個產品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單一的產品想法是幼稚的,盲目跟隨沒有品牌觀念同樣行不通。當補鈣產品大量盛行之后,補鋅、補血、補鐵,補充各種微量元素的產品隨之而來,有什么產品能夠長盛不衰呢?
第五、迷信招商,銷售不規范。據統計,目前,中國從事保健品生產的企業眾多,投資規模普遍偏低,投資總額在1億元以上的企業僅占1.45%,多數企業投資規模在100萬元以下,這表明在保健品生產企業中,中小型企業占**多數,大規模的企業較少。一項針對12個省市的453家國內保健品企業調查表明,機器設備平均投資為214萬元,其中小的企業僅有價值1萬元的生產設備,企業自身實力不夠,則寄希望于招商來規避市場風險,然而成功率往往很低。即使招商成功,經銷商不可能放棄其他有競爭優勢的產品而選擇投入更多的精力做無謂犧牲,而是直接將產品打入冷宮。其次,即使該產品有自身的優勢,從眼前可能可能得到暫時的實惠,但是從長遠來看,失去的則是品牌及企業形象。
1、項目招投標:出具權威的第三方CMA/CNAS資質報告;
2、上線電商平臺入駐:質檢報告各大電商平臺認可;
3、用作銷售報告:出具具有法律效應的檢測報告,讓消費者更放心;
4、論文及科研:提供專業的個性化檢測需求;
5、司法服務:提供科學、公正、準確的檢測數據;
6、工業問題診斷:驗證工業生產環節問題排查和修正;
1、電話溝通、確認需求;
2、推薦方案、確認報價;
3、郵寄樣品、安排檢測;
4、進度跟蹤、結果反饋;
5、出具報告、售后服務;
6、如需加急、優先處理;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